管严了没自尊,管松了就骄纵——中西方教育理念在冲突,该怎么办

发布时间:2018-11-20

家庭教育如今在家庭中、社会上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西方的教育理念铺天盖地而来,中西方教育理念便交织在一起,里面不乏很多的冲撞。像我们这个含蓄的民族,每天与孩子拥抱、亲吻、说我爱你,真的是受不了。可见,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冲突是两种文化思潮的冲突。

我们看到,中国的文化讲“道”,讲“自然”,什么是道,什么是自然,我们似乎是清楚的,又似乎是糊涂的,怎么办?中国人很智慧,禅宗里面有“破执”之说,为什么要执迷不悟呢,用上了就是道,用不上就不是道。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这就是中国文化,讲整体、重概念,重联系,比较大,大了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,大了就有时模糊不清。而西方人的文化是什么呢?西方哲学说,有两种存在:一是存在之存在,二是非存在之存在。前者指具体事物,后者指思维逻辑,可见在他们的文化中是讲具体讲逻辑的,并且讲专业讲分工、经验、实验。

两种文化各有特点,各有千秋。有一位家长曾经讲过她教育孩子的苦恼。她说:“孩子五岁,每当孩子犯错后,我会让孩子罚站。然后,我会走过去抱抱他,让孩子知道我是爱他的,这是严格按照美国教育理念来操作的。但是效果并不好。”这一抱,有两种理解,一是表明了父母是爱孩子的,让孩子感觉产生归属感;二是也可以理解为父母为让你罚站而感觉后悔,是一种变相的道歉。可能是孩子理解成了后一种。

西方的家庭教育任其天性,失于骄纵;东方的家庭教育忠于秩序,失于呆滞。对于此,我们可以采取西方人的一个教育理念:和善而坚定。和善而坚定的教育原则,既可以维护了被教育者的尊严又避免了放纵,使被教育者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。在这里我们不妨引入我国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案例,来证明“和善而坚定”原则有效性,也可以来证明中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是相通的。

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,并不是很聪明的他经过艰难的科举考试,终于中了进士,随即留在京城,进了翰林院;春风得意,意气风发,少年得志,每天访朋交友推杯换盏。一次,听说一个要好的朋友纳了小妾,便邀了三五好友到了他的这朋友家里,非要观瞻一下这位小妾,朋友很不满但是碍于朋友的面子,便请了出来。他和他的这帮朋友不仅对着这位小妾上下打量,并且还有不敬之行为。可见京城为官的日子过得是相当的滋润。

不久,曾国藩便把湖南老家的父亲曾麟书接到了京城,想让辛苦劳累的父亲享几天清福,自己也进进孝心。可是,这曾老爷子在他这没住几天,便非要回湖南老家,他挽留再三,未果。

老爷子曾麟书回到老家没几天就给曾国藩写了封长信。信中曾麟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指出了曾国藩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消耗过度不知节制的做法,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身体且对为官也是无益;告之,生活须检点,须修身养性,须读书作文。读信之后,曾国藩顿觉脸红耳热羞愧难当,随即,心中暗暗发誓,痛改前非。

曾麟书执意回湖南老家,看来是有其原因的,他看不惯自己的儿子每天花天酒地不思进取,但是他又不想当面训斥,让儿子颜面全丢,他要给够儿子尊严,这就是“和善而坚定”中的“和善”;但是他回到老家,修书一封直指问题要害,让儿子“脸红耳热”,这就是“和善而坚定”中的“坚定”。湖南村野乡间的一个秀才,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当今西方的教育理念。可歌可叹。

难怪曾国藩能成为中国近代的一代大儒,原来在他的背后有这样伟大的一位父亲。

同时,我们也看到了中西方文化,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并非是水火不容,竟然有那么多的殊途同归之处。

亿万系集团提醒各位家长,对孩子还应因材施教,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育方式。